中央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资阳市人民政府 无障碍 官方微博
首页 走进安岳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投资安岳 魅力安岳 互动交流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互动交流 >> 意见征集(网上调查)
安岳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安岳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公告及解读
2023-07-14 来源:安岳县农业农村局 关闭 打印

按照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县农业农村局编制形成《安岳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为加快安岳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现面向社会公众公开征询意见。公示期为2023年7月14日-2023年7月20日。

电子邮箱:353475645@qq.com

邮寄地址:四川省安岳县岳城街道杨家湾路112号安岳县农业农村局

邮编:642350

联系方式:唐先生 028-24502283

为了方便和您联系,请在邮件和信件中注明联系人姓名、联系方式,并在邮件标题或信封封面注明“安岳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意见建议”字样。

我们会对您的个人信息严格保密。对于收到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将认真梳理研究,并在编制《安岳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时参考吸纳。感谢您对安岳县“三农”工作的大力支持!

安岳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7月14日

《安岳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解读

一、编制背景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加快安岳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谱写乡村振兴安岳篇章。

二、起草依据

根据《中共安岳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安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全县“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紧密衔接国、省、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安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上位规划。

三、起草过程

2020年3月-5月,县农业农村局组织专班人员深入镇村调研,收集涉农部门相关资料。2020年6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战略决策部署,深入研究国省宏观经济政策取向,积极学习借鉴县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阶段成果,加强与周边区县的交流对接,着力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2020年7月-12月,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副县长先后组织研究规划内容3次,并于2021年1月形成《规划》第四稿。2021年2月-2022年5月,县农业农村局加强与《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安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规划成果衔接。2021年7月24日,《四川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正式印发,全文共计12章58节75页。2022年6月23日,《资阳市“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正式出台,全文共计6章41节50页,市上规划出来后,县农业农村局赓即组织人员再次修改完善,形成《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年7月,通过协同网向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征求修改意见,并通过专家论证咨询和规划衔接、合法性审查。2022年9月13日通过县委财经例会审议。2022年10月-2023年6月,根据中省市一号文件、全省农业农村工作十大重点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六线七园”等决策部署,对《规划》进行了部分调整,形成此《规划(征求意见稿)》。

四、主要内容

详见《安岳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

附件

《安岳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规划背景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三五”以来,安岳县全面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提出的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入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围绕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成渝中部重要节点城市和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战略目标,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领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发展,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宜居乡村建设,以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力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2020年,全县一产业增加值实现77.74亿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952.9元,增长8.5%。2020年底,全县13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10.9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通过实施产业扶贫,全县贫困村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措施的良好局面,为扎实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09.5万亩,为稳定粮食生产和保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供了耕地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农机通道、作业便道和排管渠系基本完善,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19.5万亩。大力推广节水农业示范,建成水肥一体化设施6万亩,示范带动全县发展节水农业约10万亩。农机综合水平明显提升,农机总动力由2015年的80万千瓦增加到2020年的89.86万千瓦,增长1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8.26%。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升,全县建成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0个,良种化水平不断提高,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畜禽和渔业良种化率达97%、90%和85%以上。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益农信息社覆盖率达90%以上,积极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9%。

农产品稳产保供取得新突破。我县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7+3+1”产业体系。“安岳柠檬”保存面积52万亩,产量62万吨,综合产值超130亿元,面积产量和市场均占全国70%以上,是“川果”金字招牌。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14.7万亩,实现粮食产量73.5万吨,较2015年增加2.13万吨。引进温氏、新希望等生猪生产企业,建设生猪生产一体化项目,新增生猪生产能力近40万头,期末生猪出栏102.1万头。蔬菜播种面积54万亩,产量达86万吨以上。水产养殖面积达5.3万亩,水产品产量2.73万吨。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丰产丰收、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农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在做大做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农业内部三产融合。农产品加工稳步推进,建成通风、冷藏设施50万平方米以上,年储存能力超过40万吨,柠檬商品化处理率达95%以上。建成华通柠檬、小炊事、柠都柠檬、绿源柠檬等柠檬加工企业28家,柠檬年加工能力约30万吨,实现加工产值30多亿元。建成3个粮食烘干中心,改造提升现有粮油加工企业,实现年加工能力达60万吨,粮油加工转换率达70%以上。全县生猪定点屠宰场整合至34户。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形成以安岳柠檬优势特色产业为主导、与安岳石刻文化、农耕文化相结合的乡村休闲游精品线路2条,建成初具规模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景点、星级农家乐等10处,乡村旅游总收入20亿元。农村电子商务基本实现全覆盖,着力打造安岳农村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建成1个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建成6个本地电商平台、近500户电商企业、5000余个网店微店,全年网络销售额达20亿元。品牌营销不断加强,建成绿色食品原料基地46.6万亩,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建成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全县注册农产品商标450余件,安岳柠檬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50强,品牌价值达188.34亿元。围绕“安岳柠檬”品牌统一使用商标,推动柠檬品牌化销售率达85%以上。

农业园区建设取得新成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示范区建设的项目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经营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绿色高效发展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经过监测评价,示范区建设监测得分达83.57分,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产业园建设取得新成就,以柠檬产业为主导,涉及13个乡镇(街道)、103个村(社区)、幅员521平方公里的安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申创成功,并获得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认定,标志着安岳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效。建成省级农林科技示范园区1个,省级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园区1个。安岳县鱼龙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安岳薯业产业园通过了市级认定。积极争取上级项目和荣誉,争取省现代农业示范县(2016-2018)建设项目,连续实施3年;成功申报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着力打造“世界知名,中国第一”的中国柠檬优势集聚区;争取2018年、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业产业强镇项目落地安岳,为安岳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项目和资金支持。

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得到提升。全县普通公路总里程达6014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建设田间生产便道1400余公里;维修、整治小型病险水库5座,治理水土流失43平方公里,新增供水能力270万立方米;新(改)建山坪塘、蓄水池等水利工程2.4万余处,天然气实现乡乡通,农网改造有序推进。加大农村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教育方面,实施教育条件改善“三年提升行动计划”,累计投入6亿元,改造校舍25万平方米,新增教学及辅助用房5万平方米、体育场馆7万平方米。卫生方面,县级公立医院3家,县级公共卫生专业机构4家;乡镇(中心)卫生院5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村卫生站1152个,落实分级诊疗,实现城乡医疗资源供需基本平衡。

宜居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先进乡镇、示范村创建,努力打造“美丽安岳·宜居乡村”。涌现出白坪村、燕桥村、隆恩村、柳溪村、水观村等一批留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创建省级“四好村”100个,省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2个,示范村17个,市级乡村振兴先进乡镇3个,示范25个,省级宜居乡村达标村350个、市级390个,2019年获市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

农村基层组织不断加强。紧抓“两项改革”有利契机,跟进改革调整同步规范农村党组织设置,调优组织规模设置党委47个、党总支261个,延展组织触角建立党支部816个。内培外引育强班子,大胆启用本土后备力量420余名,多渠道吸纳聚集361名优秀农民工返乡任职。

乡村治理能力得到提升。强化示范引领,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做好乡村治理试点和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带动全县乡村治理制度创新和水平提升,推行“一核三治、共建共享”乡村治理新模式。在城北乡(现岳阳镇)柳溪村、岳新乡桃坝村和兴隆镇金龙村,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群众为主体、法律为规范、活动为载体,探索推行自治、法治、德治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2018年,白水乡(现龙台镇)飞山村被评为第七批“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9年,柳溪村和岳新乡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

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完成清产核资清查账面资产总额63957.58万元,完成承包地确权34.49万户176.24万亩、集体林权确权面积105.69万亩,小型水利工程确权颁证率达10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177个、家庭农场578个。供销社综合改革扎实推进,完善供销合作社“双线运行”机制,做大做强社有企业,优化经营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为农服务作用,累计建成社区综合服务社19个、农村综合服务社星级社10个,整合农资网点18个。

农业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坚持对外开放,深化农业交流合作,充分发挥直线联成渝区位优势,抢抓成资同城化发展契机,成功举办两届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推动安岳农产品“走出去”。围绕“7+3+1”现代农业建立重点企业名录库,有针对性洽谈引进10个重点项目,举办农业项目招商引资推介会5场。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先后与大足、潼南等地签订农业农村发展战略合作协议4项。

脱贫攻坚质量得到提升。按照“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要求,常态开展对已脱贫对象“回头看”和“回头帮”工作,协助全县135个贫困村制定产业脱贫巩固提升计划,逐户量身定制脱贫措施,持续巩固和提升10.9万贫困人口、135个贫困村脱贫退出成效。

助农增收致富渠道不断拓宽。按照助农发展产业增加生产性经营收入、助农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助农增加财产性收入、德治教化助农增加转移性收入的工作思路,全力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渠道。2020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8952.9元,增长8.5%,增幅连续六年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97∶1。

第二节 形势机遇

农业农村发展迎来“五期交汇”重要历史节点。“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谋划,恰逢“两个百年目标”交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五期交汇”的重要历史节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如期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顺利开局、精准脱贫任务需要按期完成、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即期有效衔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适期深化,“十四五”时期对于农业农村发展意义重大。

农业农村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不断融合发展,农业已由单纯农作物生产发展到全产业链价值开发。安岳依托柠檬、薯业、优质粮油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以农业基地为基础、农产品加工为带动和新产业新业态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必将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同创造农业农村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实施,为四川农业农村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安岳是连接成渝双核名副其实的中心城市,成德眉资同城化决策部署、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建设以及成德眉资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的率先启动,也使安岳农业农村发展迎来重大契机。

第三节 主要挑战

全球发展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国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十四五”将是全球政治格局、经济体系、贸易规则等重组步伐最快、调整力度最大的五年,“逆全球化”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全球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中美战略博弈进入关键期,在贸易、产业领域的主战场进一步扩大。我国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外部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凸显,农业农村发展任务更加艰巨。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双重短板叠加。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账,经过近年来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努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有较大改观,但在这些设施尤其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上和公共服务供给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仍面临补齐短板与提档升级的双重挑战。

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亟待提升。成都、重庆双核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发展机遇,安岳作为成渝相向发展的“十字区域”,人才、资金等受成渝虹吸效应影响较大,还面临川渝毗邻区域相似产业市场竞争,“成渝中部塌陷”特征仍旧明显。自身也面临农村人口老龄化、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特色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体系不健全、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生产效率与效益偏低、农村发展活力不够强等问题,为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带来了较大挑战。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以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为根本目的,积极探索农业全面升级的新动能、农村全面进步的新空间、农民全面发展的新机制,加快构建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农业“7+3+1”产业体系,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全面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切实强化民生改善,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促进丘区农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基础,全力打造成渝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成渝中部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加强政府引导,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强化市场主体地位,优化特色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生态振兴。

坚持载体引领、联农带农。发挥新型城镇、中心镇、重点村、农业园区等载体作用,推动乡村发展要素落地和高质量示范引领。强化联农带农,完善、创新联结机制,让农民切实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坚持改革创新、融合发展。把改革创新作为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着力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促进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

坚持开放合作、协同发展。拓宽农业对外开放合作广度和深度,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川东渝西八区县协同发展,实现协同发展新跨越。

坚持巩固脱贫、生活富裕。扎实开展“回头看、回头帮”,继续落实“四不摘”工作要求,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持续落实贫困措施。加强共建共享,提档升级农村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教育质量,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等,有效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共同富裕。

第三节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主要农产品生产、保供能力和质量安全稳步提高,农业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更加健全,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美誉度显著提升,农业对外合作能力明显增强,乡村文化更加繁荣,乡村治理水平显著提升,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培育形成现代高效、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链条完整、全市领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到2035年,全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成渝地区农业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农业产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主要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特色优势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绿色资源实现充分开发和价值转化,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辐射带动西部地区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专栏1 安岳县“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主要指标

 

类别

指标

2020

基期值

2025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农业高质高效

1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73.5

>75

约束性

2

粮食播种面积(万亩)

214.7

>217

约束性

3

肉类总产量(万吨)

9.32

12.57

预期性

4

生猪出栏量(万头)

102.1

>110

预期性

5

柠檬种植面积(万亩)

52

48

预期性

6

柠檬产量(万吨)

62

60

预期性

7

水产品总产量(万吨)

2.73

3.12

预期性

8

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

119.5

>138.7

约束性

9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59

65

预期性

10

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58.26

>65

预期性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

98

>99

预期性

12

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

2.1

2.4

预期性

乡村宜居宜业

13

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率(%)

-

100

预期性

14

农村集中供水率(%)

80

88

预期性

15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85

>90

预期性

16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

97

100

预期性

17

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91.81

95

预期性

18

行政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比例(%)

预期性

19

全县森林覆盖率(%)

43.45

43.75

约束性

农民富裕富足

20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953

28000

预期性

21

集体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占比(%)

9.5

15

预期性

22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

4.2

5.1

预期性

 

第三章 优化农业农村发展空间布局

第一节 构建“三环两轴十片”乡村振兴示范格局

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建设,充分发挥成渝直线中点优势,按照“特色优势产业提质+农旅融合产业补充”的农业产业发展思路,以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梯次发展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7+3+1”产业体系,推动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着力优化“三环两轴十片”乡村振兴示范空间布局,打造成渝中部重要农产品供给基地、成渝中部柠檬产研销中心、成渝中部高效特色农业展示区、成渝中部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安岳县“三环两轴十片”乡村振兴示范规划布局

三环:巴蜀美丽乡村振兴环:从县城经文化镇、兴隆镇、乾龙镇、永清镇回县城构成环线,示范建设巴蜀美丽乡村振兴环。农旅融合发展产业环:从县城经岳阳镇、天马乡、卧佛镇、通贤镇、姚市镇回县城构成环线,示范建设农旅融合发展产业环。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环:从县城经龙台镇、林凤镇、石羊镇、兴隆镇、文化镇回县城构成环线,示范建设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环。

两轴:川渝毗邻合作示范轴:以成安渝高速为轴线,规划合义乡、李家镇、元坝镇、忠义镇等乡镇建设川渝毗邻合作示范;西南薯业集群示范轴:以内遂高速为轴线,规划周礼镇、南薰镇、驯龙镇、千佛乡等乡镇建设西南薯业集群示范。

十片:安岳县粮经统筹先行示范片:以乾龙镇罐子河村、铁门村、廻龙社区、真南村、铁门村、福渠村为重点,围绕“破两非、促融合”主题,通过推动转移种植区域、粮经复合发展、低产改造提升等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粮食生产安全、菜篮子市场供给、柠檬产业发展“三保障”,探索以粮经统筹+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径,争创集“鱼米之乡、蔬菜鲜香、花果飘香、竹林水乡、科技研发、冷链仓储及信息集成”于一体的安岳县粮经统筹促进柠檬高质量发展产业园。龙台镇农文旅融合示范片:以龙台镇沙石村、花果村为重点,依托柠檬发源地、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安岳潼南两地柠檬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优势,改造提升柠檬种植、加工两大基地,讲好柠檬发源地文化故事,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打造柠檬集散中心、柠檬文化体验中心、党建示范中心,共建安岳潼南柠檬产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以石羊镇园门村、瑞云社区为重点,依托园门村许黄玉故里、蔬菜种植基地等资源,推进许氏宗祠及附属民房维修、中韩民宿文化村落、农耕体验区建设、蔬菜基地改造提升、农旅融合发展基础设施配套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资大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卧佛镇农旅融合示范片:以卧佛镇卧佛村、石鼓社区为重点,立足卧佛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石鼓社区现有柠檬产业基础,重点推进“三谷一街一院”农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完善石鼓社区柠檬产业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孵化“规模化、一体化、现代化”高标准柠檬产业示范园,做大做强柠檬产业,推动群众多渠道增收致富。兴隆镇种养循环示范片:以兴隆镇金龙村为重点,围绕兴隆镇教育资源、红色文化、生猪产业等优势,着力打造“一镇两园两区”(教育名镇、种养循环示范园、红色文化教培园、生态运动康养区、农文旅成果展示区),推动农业、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打造乡村农旅融合示范样板。天马乡贤庄村水美新村示范片:以天马乡贤庄村为重点依托700多亩的渔业产业基础和周边新农村,围绕基础设施配套、道路景观建设、村庄提升、休闲农旅布局等内容,建设竞技垂钓休闲中心,着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一三产深度融合,打造为农旅融合发展产业环中的重要示范节点。安岳柠海水乡乡村振兴示范片:以文化镇燕桥村、白坪村、隆恩村为重点,整合宝森柠檬旅游区、郊野骑游道及周边柠檬园、板桥湖(板板桥水库)、隆恩村水云舫·山水火锅城、悦缘花谷五个点位资源,建成安岳柠檬文化旅游核心区域。圆觉洞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片:以圆觉洞景区为重点,依托现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摩崖石刻等资源,按照旅游+产业模式,布局文旅融合重点项目,打造数字石窟、石窟主体商业街等,推行产城相融,城景融合,形成一二三产业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带动安岳县城市提级扩能和品质提升。岳阳镇现代高效柠檬示范片:以岳阳镇水观村为重点,依托自然资源、特色产业等优势,对原有柠檬基地进行改造提升,配套智慧农业设施,运用现代农业科技元素,将其打造成高效柠檬示范基地,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打造集观光、休闲、骑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环线,建成后将成为县域现代农业(柠檬)科技示范基地、新型乡村近郊旅游样板示范村。通贤镇柠檬科技示范片:以通贤镇人和村为重点,以700亩柠檬基地为载体,打造集现代农业科技元素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建成后将成为县域柠檬科技示范引领样板。

第二节 加快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

以全县农业农村资源为基础,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为主要目的,与全县旅游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旅游业发展带动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建设,以都市农业促进旅游业发展。紧紧依托我县农业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成渝两地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其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交易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积极打造农业主题公园、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休闲农村、教育农园、高科技农业园区、民俗观光园、民俗农庄等。将我县柠檬、粮油、蔬菜、红薯、畜牧(水产)等优势农业资源转化为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求的产品,为都市居民提供新鲜、卫生、安全的农副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食物消费需要并增加农业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及收入。为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保持和继承农业和农村文化与传统。积极打造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于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功能区。逐步形成服务县城的近郊农业圈、服务遂宁、内江等区域的中郊农业圈、服务成渝的远郊农业圈。

第三节 调整优化村庄发展规划布局

针对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布局变化,统筹解决村民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问题,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和重点,分类分级调整优化村庄发展格局,抢抓“三区三线”划分和镇村片区规划机遇,优先完成乡村振兴示范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村等村庄规划。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业型村庄、工贸型村庄、休闲服务型村庄等专业化村庄。鼓励城市近郊区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逐步纳入城区范围或向新型农村社区转变。保留传统村庄赖以生存发展的整体空间形态,保护、传承、弘扬农耕文明。引导生产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村庄实施农村集聚发展搬迁、易地扶贫搬迁、生态移民搬迁。

第四章 提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

第一节 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粮油保障基地

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共担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调整优化粮油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双低”优质油菜,推广优质稻,种植优质专用玉米,示范推广加工和鲜食红薯,适度发展甜糯玉米、鲜食玉米、菜用马铃薯以及高蛋白大豆、酿酒专用高粱等特色杂粮。推进粮油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现代粮油园区,加大种粮(油)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力度,扶强加工龙头企业,促进生产、加工、品牌等产业链条融合发展。以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规划建设以粮为主、粮经复合的“六线七园”,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安岳示范样板。大力发展“稻香杯”优质稻、加工和鲜食红薯、专用玉米、天府菜油、高蛋白大豆等粮油生产,配套物流仓储和初精深加工,打造一批粮油重点乡镇、集中发展区。

专栏2 “六线七园”建设工程

 

1.龙台粮食现代农业示范园辐射龙中路(至西禅村段)沿线产业发展。以安潼协同为发展定位,发挥成渝地区“桥头堡”作用和农业产业比较优势,围绕粮油、柠檬核心产业,全力构建“一区三片”现代农业产业化格局。

2.周礼现代农业种业示范园辐射G247沿线产业发展。以种业振兴为发展定位,统筹推进集红薯、柠檬、玉米、油菜、生猪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种业园区建设。

3.文化柠海水乡乡村振兴示范园辐射成资渝高速城西连接线产业发展。以近郊游为发展定位,依托宝森柠檬旅游区、悦缘花谷等优势资源,布局农事体验、研学基地、休憩露营等新业态和网红打卡景观节点。

4.乾龙粮经复合示范园辐射岳林路沿线产业发展。以“破两非、促融合”为发展定位,持续推动“三片一带五中心”空间布局,加快建设“五中心”、半山归园(高端民宿)、蔬菜保供基地提质扩面、鱼龙山区域高标准农田等二期项目。

5.合义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辐射内赤路沿线产业发展。以成渝合作为发展定位,按照毗邻区域“路相连、渠相通,产业协同、优势互补”原则,联动元坝在地势平坦的23个坝建设“一片两园四基地”,推进成渝毗邻地区共建共营。

6.卧佛粮油现代农业示范园辐射卧佛旅游大道沿线产业发展。以农旅融合为发展定位,以卧佛粮油现代农业示范园为核心,以卧佛旅游大道为轴线,布局大地景观,建设稻油轮作、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万亩粮食示范片。

7.“天府粮仓”安岳东部示范园辐射龙中路沿线产业发展。以“天府粮仓”丘陵示范区建设为发展定位,建设稻麦轮作、粮蔬轮作、玉麦轮作示范片,着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资阳示范区。

 

第二节 建设生态畜牧水产养殖保障基地

依托温氏、新希望、正邦、日泉等龙头企业,积极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全面推进规模养殖场标准化建设,打造成渝中部生猪产业集群。到2025年,建成石鼓、镇子、等十大生猪生产基地,全县生猪年出栏量达110万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年出栏500头以上)比重达60%,规模化猪场标准化率达60%以上。实施“以草换肉”、“以秸秆换肉奶”工程,建设龙台、石羊等6个牛羊标准化养殖基地,打造2个现代化奶牛养殖基地,建设10个小家禽畜标准化养殖基地。建立高效运转、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提高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和扑灭能力,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加快推进全县现代渔业发展,加强品种引进和品种改良,建立以县鱼种站为龙头的良种繁育基地,着力培育2-3个名优品种养殖基地,推动现代渔业规模化养殖、产业化经营。

第三节 建设绿色蔬菜保障基地

在石羊镇、林凤镇等乡镇建设设施蔬菜产业带,面积1万亩;在长河源镇、姚市镇等乡镇建设早菜蔬菜产业带,面积1万亩;在华严镇、李家镇、元坝镇等乡镇建设标准化露地蔬菜产业带,面积2万亩,打造3个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带。积极开展蔬菜基地田土改造、排灌渠系、田间道路、物联网等工程建设,因地制宜发展钢架大棚、喷灌滴灌等生产设施,积极应用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设备,推进育苗播种、整地起厢、采收等环节机械作业,提升蔬菜设施化水平。以建设特色蔬菜产区、加工原料产区和保障蔬菜供给区为重点,实施川菜渝味品牌促进工程,建设“成渝麻辣经济走廊”,确保蔬菜生产面积达到55万亩,产量90万吨以上。

第四节 建设安岳红薯产业集群

立足安岳红薯产业发展实际,按照“突出特色、三产融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招商引资、集群发展”的思路,以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为引领,围绕“一镇两基地三中心”建设,结合乡村振兴,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安岳薯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西部乃至全国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薯业种植基地、加工基地和产品交易集群,推动红薯生产基地化、加工规模化、产品优质化、服务多样化发展。到2025年,安岳红薯种植面积达43万亩以上,鲜薯产量63万吨以上,综合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第五节 推动安岳柠檬高质量发展

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提质增效、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的思路,立足新发展阶段,把握新发展机遇,坚持以全产业链规划、全球化视野谋划安岳柠檬产业发展,推动柠檬产业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发展转变、传统生产向现代生产转变、初加工为主向初精并重转变、无序竞争向利益共享转变、各自为阵向抱团发展转变。到2025年,基本构建安岳柠檬“一核三园四区”空间发展格局,保存面积稳定在48万亩,产量60万吨,加工能力36万吨,带动就业50万人,综合产值341亿元。

专栏3 安岳柠檬高质量发展工程

 

一核:建设国家现代农业(柠檬)产业园核心区。以文化镇、长河源镇为重点,大力实施现有柠檬基地提档升级,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标准化种植基地。

三园:一是建设中国柠檬交易中心。规划内遂高速安岳出口物流园区内,占地约249亩,建设集加工、展示、冷链、交易、物流为一体的全国柠檬交易集散中心。二是建设龙台镇初加工物流园。规划龙台镇中坝村用地约1000亩建设柠集檬分选、分级、保鲜、商品化处理、储藏等功能于一体的柠檬初加工物流园区。三是建设柠檬精深加工园。在安岳经济开发区规划用地约1500亩,建设集研发、生产、工旅于一体的柠檬精深加工园区。

四区:一是建设现代高效柠檬示范区。规划以岳阳镇水观村为重点,实施低产低效果园改造1000亩,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集成运用“水肥一体化+物联网”、绿色防控等技术,着力提升柠檬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水平,示范带动全县改造低产低效果园。二是建设现代农业(柠檬)科技示范区。规划以通贤镇、姚市镇为重点,大力推广深沟、宽厢、起垄、脱毒容器苗适度稀植技术,安装水肥一体化管网,配套农业专用机械设施,实施化学农药肥料减量增效施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生物、物理、机械、性诱剂等综合病虫防控技术。三是建设绿色生态精品种植区。规划以文化镇、镇子镇、周礼镇、国道G319和内遂高速交界处岳阳镇、石桥街道为重点。集成推进柠檬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运用、中国柠檬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柠檬脱毒种苗繁育技术服务中心等建设,聚集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全面建设中国柠檬产业科技研发中心。四是绿色生态精品种植区。规划以文化镇、周礼镇、岳阳镇等乡镇为重点,依托现有的科研技术力量,与中国柑橘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院校和骨干企业合作,加快柠檬新品种新技术研发推广、中国柠檬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等项目建设,吸引聚集一批国内外高水平科技人才,建设中国柠檬产业科技研发中心。

 

第六节 推进通贤柚高质量发展

依托通贤镇、天马乡、长河源镇、卧佛镇四个传统基地乡镇,以振兴通贤柚传统产业为目标,以提质发展传统产业为手段,不断改良和提升传统产业品质。与科研院校进行长期稳定合作,开展各项提质增效集成技术实验示范,展示新技术、新成果,确定通贤柚最佳采收时间及采收标准,在通贤柚主产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通过“专家+合作社+农户”“专家+合作社”“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广落实通贤柚标准化种植技术。制定通贤柚果实囊瓣内裂的程度、原因及防治对策,通贤柚固酸比由7.5提升到8.5以上,可溶性固形物提高0.5个百分点,通贤柚产量增加10%以上、柚农效益增加15%以上。

第七节 加快推进中药材持续稳定发展

以丹参、白芷、枳壳、黄精、瓜蒌为主栽品种,搭配红花、柴胡、半夏、桔梗等品种,不断扩大种植规模,提高规范化种植水平,提升加工能力,构筑市场营销体系,推进中药材产业实现量的扩张、质的提升,打造成渝中部中药材产业园。到2025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万亩,培育新型经营组织40个,规划建立中药材专业市场,不断提升安岳中药材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忠义、合义、元坝等乡镇,建立2万亩白芷规模化种植基地。预计产量达3万吨、产值达3亿元。在通贤、千佛、华严等乡镇,建立2万亩丹参规模化种植基地。预计产量达2.5万吨、产值达2.7亿元。充分利用退耕还林资源,大力发展林药间作种植,在兴隆、天林、永清、石羊、天马、李家、合义等乡镇发展枳壳、黄精、半夏、金银花、桔梗、柴胡等中药材2万亩。预计产量达2万吨、产值达2亿元。在石羊镇建立200亩中药材示范区,培育适应安岳的高产、稳产、抗病虫的中药材新品种,扶持1个专合社新建1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组织安岳县李家镇、忠义镇、合义乡与大足区铁山镇、高升镇、三驱镇共建芳香产业园。

第五章 园区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第一节 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梯次发展

围绕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按照“基地现代化、种养能循环、产地大加工和机制再创新”等核心建设标准,坚持“建设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梯次推进原则,推进现代农业园区“路、水、田、电、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水平、产品品质和区域品牌进一步提升,建管运营机制进一步创新,经营主体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全力构建“1+4+3+6”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

专栏4 “1+4+3+6”现代农业园区梯次发展格局

 

建设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安岳县北部,主要涉及岳城街道、石桥铺街道、龙台镇、文化镇、长河源镇等13个乡镇(街道),幅员面积521平方公里,主导产业为柠檬。园区按照“两带、五区”空间发展布局进行功能分区,两带即:内遂高速沿线柠檬绿色高效种植示范带、国道319沿线柠檬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带;五区即:柠檬标准化种植区、加工物流集聚区、科技研发创新区、文创与休闲旅游区、综合服务与新型主体孵化区。重点规划建设长河源、通贤、龙台标准化基地、工业园区精深加工、文化农旅融合、石桥柠檬交易4个核心示范片。产业结构为安岳柠檬种植、加工、研发、仓储物流、产品营销、生产服务、农旅融合等全产业链。

建设4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鱼龙山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涉及乾龙镇、横庙乡2个乡镇,主导产业为粮经统筹(柠檬+稻鱼)。园区按照“一带一路三核三区”的空间架构,重点建设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做强农产品加工营销价值延伸,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构建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等。周礼薯业现代农业产业园。涉及周礼镇、拱桥乡,主导产业为红薯。园区按照“一镇两基地三中心” 空间发展布局进行功能分区,一镇即:以周礼镇为核心的薯业产业特色小镇;两基地即:绿色高效薯业种植基地、薯业加工基地;三中心即:薯类产品物流电子商务交易中心、薯业文化展示中心、薯业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结构为红薯种植、加工、研发、营销、文创旅游等。兴隆种养循环现代农业产业园。围绕“突出特色、三产融合,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招商引资、集群发展”的建设举措,依托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建设年出栏生猪10万头的标准化养殖基地1个,带动发展规模养殖场6个,配套建设种养循环经果林5000亩。卧佛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园。以青花椒、农文旅为主导产业,将农事参与、农耕体验、休闲观光充分联系和体现,致力打造现代化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休闲观光基地。充分依托安岳石刻、川东传统村落等特色资源,采用现代手法,展现农场文化,充分体现农业生产与休闲观光的融合。

建设3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石羊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主导产业为中药材。主要建设绿色高效中药材种植基地。产业结构为中药材种植、烘干、仓储、初级加工、市场营销等。元坝粮油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涉及李家镇、元坝镇,主导产业为优质粮油、稻渔综合种养。重点建设任务为发展优质粮油生产基地。产业结构为优质粮油种植、稻鱼综合种养、粮食烘干、仓储营销。华严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为绿色蔬菜。主要建设任务为发展绿色蔬菜种植基地。产业结构为绿色蔬菜种植、生产、商品化处理、冷链物流、仓储营销等。

建设6个县级现代农业园区。姚市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粮油,产业结构为种植、加工、烘干、仓储、营销等。李家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为中药材,产业结构为中药材种植、加工、烘干、仓储、营销等。长河源蔬菜现代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为绿色蔬菜,产业结构为绿色蔬菜种植、商品化处理、冷链物流、营销等。通贤畜牧种养循环产业园。主导产业为生猪、奶牛养殖,柠檬和青贮饲用玉米种植,产业结构为奶牛养殖、生猪养殖、柠檬种植、饲草种植。鸳大青花椒农业产业园。主导产业为青花椒,产业结构为花椒种植、加工、仓储、营销等。通贤-来凤-卧佛种养循环产业园。主导产业为生猪、柠檬、通贤柚种养循环。产业结构为奶牛养殖、生猪养殖、柠檬种植、通贤柚种植、饲草种植、品种改良研究、品质提升、仓储营销等。

 

第二节 建设安岳潼南柠檬产区

立足安岳、潼南、大足柠檬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充分挖掘发展潜力,共同打造安岳、潼南、大足柠檬产区,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柠檬产业集群,建设品质一流、绿色生态的世界优质柠檬生产基地,建设技术领先、功能完备的中国柠檬加工研发创新高地,建设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中国柠檬文创旅游目的地,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级柠檬产业集群,全面建成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辐射带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内的万州区、遂宁市、南充市、广安市等地柠檬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安岳潼南大足柠檬产区标准化种植技术实现全覆盖,鲜果年产量达到10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50万吨,世界级柠檬产业集群功能定位基本实现,合作联动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初步形成,建成世界柠檬品种选育中心、中国柠檬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加工技术、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第三节 夯实现代农业种业支撑

建立健全县级种业管理体系,加强种质资源普查与保护利用工作。以安岳柠檬、粮油、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为重点,加快建设成渝现代农业种业示范区。突出种业安全、种业创新、种业保障三大功能,健全现代农业种业产业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加强与科研院校交流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一镇四基地”培育种业集群,建成涵盖西南的川渝现代农业种业振兴示范区。启动建设元坝优质水稻制种基地2000亩、优质玉米制种基地2000亩,建成周礼薯业制种基地450亩、柠檬脱毒容器苗木基地120亩。依托通贤普州奶牛场、卧佛生猪育种繁育场、元坝种兔养殖场,引进和培育高质量的种畜禽,扎实提升种畜禽场保种选育能力,提高畜禽良种化程度,全面推广生猪人工授精技术,生猪人工授精面达95%以上。

第四节 夯实现代农业装备支撑

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和粮油产业“五良”融合示范区建设,集成示范推广精量播种、精准施药、高效施肥、秸秆还田离田、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绿色烘干、畜禽自动饲喂与粪污资源化利用、水产养殖水质调控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和技术推广应用,深化农机管理“放管服”改革,不断推动农业机械化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健全镇村农机安全监管网络,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促进农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向好。加快农机管理和作业服务信息化步伐,推进农机化信息系统与农机装备产业、种植业、养殖业等管理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构建高效率农机化管理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农机人才培养培育行动。鼓励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创办领办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线农机人才队伍。到2025年,依托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撬动社会资金近亿元,补贴机具2500台套,新增农机动力3万千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率达到65%以上。加快元坝镇佛白村、安良村、花排村粮油产业“五良”融合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创建。

第五节 推动农旅融合发展

坚持把农旅融合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统筹城乡的重要抓手,同步规划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优势业态融合与资源要素集聚,着力规划建设“一核四片多点”农旅融合发展示范,通过组织引领、能人带动、布局多产、村企合作等方式,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创新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培育建设一批国、省级休闲乡村、特色小镇、农业博览园、农业主题公园,农旅融合发展先行典范,倾力打造美丽乡村旅游目的地,为建设成渝中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提供强力支撑。

专栏5 “一核四片多点”农旅融合发展示范

 

卧佛农旅融合生态康养度假核心区。规划卧佛村为中心约3平方公里,以突出川东民居为主,建设鹿野谷、竹溪谷、镜心谷、水月集禅意主题商业街、卧佛院“三谷一街一院”,打造集旅游度假、会议酒店、考古研究、商业物业于一体的世界级禅养旅居度假目的地。

宝峰山农旅融合示范片。规划文化镇燕桥村为核心约17平方公里,以打造柠檬文化为特色,推进科技观光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养生养老业等多产联动,建设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永久会址,打造4A级旅游景区。

鱼龙山-关公湖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片。规划兴隆镇、乾龙镇等乡镇约280平方公里,依托成安渝高速安岳服务区、鱼龙山、鱼龙古寨、柠檬种植园等基础资源,打造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特色的休闲度假示范区。

周礼薯业农旅融合示范片。规划周礼镇为核心约70平方公里,建设绿色高效薯业种植基地、加工基地、科技研发中心、文化展示中心、特色商业街,打造多业融合发展的薯业园区。

石羊农文旅融合示范片。规划石羊镇为核心20平方公里,突出“产业+文化+旅游”特色,大力弘扬石刻文化、传承石雕技艺、振兴石雕产业,建设集艺术开发、生产加工、展销贸易、观光旅游为一体,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备、产业链条完整的石刻产业示范区。

龙台特色柠檬示范点。以李家、忠义现状规模化花卉种植基地为基础,推动大足高升镇、铁山镇联动发展,共创川渝芳香品牌,打造川渝生态农业产业聚集地。

李家体验农业示范点。以安岳柠檬产业基地、龙台柠檬加工园为基础,重点开展生态共保、环境共治、机制共建、品牌共享四大示范,建设龙台镇中国柠檬产业集聚区。

 

第六节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突出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安岳柠檬、水稻、玉米、现代畜禽等特色种业基地,着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组建由中柑所、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院校牵头的农业科创团队和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服务推动“7+3+1”产业发展。强化农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农业企业产学研融合,支持农业企业牵头组建集优质良种繁育、先进技术攻关、农业机械研发为一体的创新联合体。政企一体,共学共研,在粮油丰产、畜禽标准化养殖、农业装备、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强化农业主管部门职能履行,大力引进和筛选适宜本地的优新品种,修订完善和示范推广特色农产品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培训教育基地。

第七节 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按照“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和《地方党政领导干部食品安全责任制规定》,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属地管理责任、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制定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开展日常巡查、检测,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隐患排查。配合省、市开展例行、专项、监督监测,确保农产品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实施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配备县、乡(镇、街道)两级必要的检验检测、执法取证、质量追溯等设备,完善相关体系、健全相关制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入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逐步实现“从田间到餐桌”全程可追溯。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监督管理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质量安全。

第八节 实施农产品品牌培育提升行动

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统筹运用区域公用品牌,创立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塑造园区品牌,积极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优质品牌农产品。加大“安岳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制定“安岳产”营销推广方案,制作宣传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统一标识,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使用“安岳柠檬”“周礼粉条”等图文标识,提高区域公用品牌、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做大品牌增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做优品牌存量,引导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品牌,积极争创中国质量奖等更高含金量的知名品牌。

第九节 建设农业对外开放高地

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大好机遇,依托安岳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腹心的区位优势和区域土壤气候相近的特点,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共建农产品配送、加工研发基地,依托安岳柠檬、粉条等特色农产品,共建粮油、蔬菜、畜禽、水产、奶制品等产加销产业链条,实现川渝两地特色鲜活生态农产品直供,形成农产品初加工、商品化处理、精深加工相结合的农林产品加工集群,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条。支持企业积极参加农交会、西博会、农博会等农业展会,积极开展农民丰收节、世界柠檬产业发展大会等特色节会,推进安岳特色优质农产品“走出去”,进展会、进商圈、进超市、进社区,提升市场竞争力。

第六章 加快建设“美丽安岳·宜居乡村”

第一节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能职责,全面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行动”,构建常态化长效治理机制。坚持以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设备建设,不断提升治污能力和水平。实施垃圾源头管控,稳定农村保洁员队伍,持续推进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整治,完善垃圾收运处理体系,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收运管理模式,发挥片区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积极作用,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99%以上。统筹乡村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清河、护岸、净水、保水行动,推进农村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建设,实现生活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到70%以上。持续推进“厕所革命”,采取新建改建提升相结合方式,积极推广简单实用、成本适中、农民群众能够接受的改厕模式,建设群众满意无害化卫生厕所,引导农户加强农村厕所管护,建立农村厕所管护长效机制,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大力开展“清理农村生活垃圾、清洁农村水源水体、清理农业生产废弃物、改造农村厕所、改变村民不良习惯、提升村容村貌”“三清两改一提升”常态化村庄清洁行动,逐步形成民建、民管、民享的村庄清洁行动长效机制。大力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推广畜禽-沼-果(菜)循环、内外双循环、畜禽-沼-粮循环等模式,引导畜牧业和种植业发展,建立种养循环技术支撑体系,逐步构建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5%以上。积极引入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模式,建立受益者付费机制,建立可持续运行的粪污资源化利用市场机制。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化,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加大农业执法力度,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严格查处禁售农(兽)药,质量不达标的种子、化肥、农膜等劣质农业生产资料,从源头上减少污染。

第二节 推进水生生态保护与资源养护

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捕”规定,严禁在天然水域进行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严格执行“禁渔期(区)”规定,每年3月l日至6月30日,全县天然水域禁止捕捞作业、游钓、水禽放养、扎巢取卵和挖沙采石,组建巡护队伍,加强河流的巡护管理,强化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非法捕捞和收购、加工、销售非法渔获物等行为,切实保护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科学规划水上工程建设,建立和完善渔业资源生态补偿措施;巩固网箱养鱼取缔成果,构建长效监管机制,防止网箱养鱼反弹;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大力推进以增殖生物资源、改善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为目的的养护行动,强化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第三节 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

结合我县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多措并举,着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空间布局体系、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体系、种植业清洁化生产体系、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处理体系、农业节水生产体系、生态农业保障体系。加强沱江、涪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治理,以削减农业源总氮、总磷排放量和减少氮磷进入水体环境为目标,建设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综合示范区。

专栏6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重点

 

实施化肥减量增效行动,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技术,提倡机械施肥、滴管施肥,普及水肥一体化,切实提高肥料和水资源利用率,实现化肥用量零增长。

实施农药减量控害行动,强化安全科学用药,大力推广生态控制技术、免疫诱抗技术、“四诱技术”、昆虫天敌保护利用、生物农药应用等绿色防控技术,不断提高绿色防控水平,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推进畜禽养殖污染防控与治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分区分类管理和源头控制。严格落实养殖场(户)污染防治和粪污利用主体责任,规模及以上畜禽养殖场(小区)利用设施设备配套使畜禽粪污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探索畜禽养殖粪污第三方治理机制。通过项目建设推进全县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体制和机制建设稳步推进,基本实现环境生态优美、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融合发展、产品优质安全、效益显著提升的发展目标。

积极培育秸秆综合利用主体,大力推进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利用。建立“公共财政扶持、市场主体回收、专业机构处置”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田残膜回收处理体系。

 

第四节 加快建设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

依托川东丘陵农业大县,石刻古多精美等优势资源,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学习借鉴成渝大都市小乡村平原山区“统筹城乡、城乡一体、以城带乡、双轮驱动”经验,紧扣“建设成渝中部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发展定位,加大川渝合作共建力度,与重庆潼南、大足等地共建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围绕“一路一河一山”总体布局、“三镇三区七园”功能分区,统筹实施农旅交通环线,合作开展河流治理和面源污染整治,协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响农旅文化品牌,建设一批饱含巴蜀文化气息的文创村落和特色景区。启动建设安岳潼南柠檬产业合作区,共建川渝柠檬科技园、新品柠檬更新产业园、精品柠檬绿色产业园,创建川渝柠檬战略合作示范地。全力推进安岳大足万亩芳香花卉和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合作项目,以生态农业、品牌创建为导向,联动合义乡中药材基地、邻近的大足区宝山镇、高升镇的芳香果林产业基地,共同打造川渝翠竹绿廊产业园、川渝芳香花卉产业园。大力推进鱼龙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龙台柠檬特色小镇、文化镇柠檬文化小镇等重点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农旅融合创新发展先行区。

第五节 大力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按照“围绕产业建设美丽乡村、围绕美丽乡村集聚产业”的发展思路,积极推广“政府引导、业主带动、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大户经营”等生产经营模式,加速催生农村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推进社会资本向农村聚集,大力发展农旅融合产业。依托圆觉洞—千佛寨观光旅游区、宝森柠檬特色小镇、悦缘花谷景区、魅力柠海生态度假区、通贤贡柚生态观光园等景区发展经验,采取自营、合作、共营等方式,积极推进柠檬现代农业产业园、卧佛镇农旅融合示范点等产业功能区建设,大力发展主导产业、休闲农业、森林康养、创意农业等“农业+”新兴产业,培育集农事体验、花卉苗木交易、休闲观光、民宿服务、文教旅体康养等新型业态,形成新的产业体系、新的经济形态、新的产业层次。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进一步深化川渝合作,加快推进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结合柠檬、石刻等特色资源和区位优势,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七章 强化“三治融合”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

第一节 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完善村党组织领导的村级治理机制,建立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为纽带、其他经济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组织体系。

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优化提升行动,全面落实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和村“两委”换届候选人县级联审机制,深入实施优秀农民工回引培养工程,完善鼓励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政策措施,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心村、重点村、特色村党组织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落实村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制度,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育工程,加大年轻党员培养发展力度,实施优秀农民工党员发展专项计划。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新部署新要求,提升农村党建引领能力,推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农村全覆盖,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带头示范,组织开展党员联系农户、党员户挂牌、承诺实践、设岗定责、志愿服务等活动,“一村一策”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着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听党话、跟党走、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二节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实施村民自治能力提升行动。建立“两代表一委员”定期联系制度,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法治化、规范化建设,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将农业农村工作纳入村规民约,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监督作用。推进村级事务阳光工程,建立村级事务清单,村级组织承接或协助乡镇政府的工作事项实行审核备案管理和总量控制,全面加强和改进村务公开工作,制定村级事务公开目录,进一步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制。

实施乡村法治水平提升行动。建立健全村“两委”成员集中学法制度,健全村级法律顾问制度,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行“一村一辅警”机制,提升乡村治理法治保障能力。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专群结合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强化基层权力监督,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深化“阳光问政”,持续整治漠视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实施乡村德治环境优化行动。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实践,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齐抓共管机制,探索建立个人或家庭社会诚信“红黑榜”。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改变婚丧大操大办等不良习俗,反对封建迷信,远离黄赌毒,和谐邻里关系,自觉弘扬勤劳节俭、诚信谦和、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健康的社会风尚。

第三节 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多方参与的乡村治理机制,构建三者相互支撑、融合互动的治理体系。提升乡镇和村为农服务能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向乡村延伸,完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政务服务体系,建立集综合治理、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公共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的统一平台,建立基层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结合实际配备乡镇儿童督导员和村儿童主任、残疾人康复协调员,健全对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孤寡及失能失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关爱机制。

加快乡村治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基础信息网络建设,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持续迭代升级“天府通办”,建立“互联网+”服务管理模式,建设全省统一网络理政平台,加快农村“雪亮工程”建设与联网应用,促进管理平台与综治中心、公安指挥中心、城管中心深度融合,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

第八章 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

第一节 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保护传承传统技艺和农耕文化,挖掘地域文化,注重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展现传统村落、庭院等丘陵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和人文建筑之美。深入挖掘地方曲艺、农耕活动等资源,将传统生产技艺、耕作方式、习俗、礼仪、节庆、服饰、语言、歌舞、竹编等方面的农耕文化分类汇编,建立保护名录。建立农耕文化展览室,收集、保护、展览传统生产农具和生活用具,创作农具类、农产品类小型文创产品,充分宣传展示优秀的农耕文明。通过文化性、娱乐性、趣味性相结合的形式,让游客参与和体验使用传统的水车、石磨、石碾等农具进行耕作。组织一批文艺家植根于农耕文化土壤,创作一批反映农耕文化和地域风情的微电影、舞蹈、诗歌散文和歌曲等文艺作品,弘扬农耕文化。

第二节 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实施古镇、古民居、古树保护工程,扎实开展乡村文脉保护传承、最美古镇古村落创建行动。支持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建立乡史、村史馆,深入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保护农村地区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产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传统制作技艺及相关产品。支持有需求且有基础的乡镇(街道)建立农村生产生活遗产传习基地,实现传统技艺薪火相传。

第三节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统筹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休闲健身场所、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以“农业+文化”“农业+体育”等模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深厚的文化底蕴,广泛开展“文化下乡”“农民读书月”“百姓大舞台”“农民运动会”等活动,充实村民的业余生活,密切干群关系和融洽邻里关系。提高农村基层文化自我发展能力,大力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骨干培养,建设农民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

第九章 实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升行动

第一节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遵循“突出重点、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在全县46个乡镇(街道)分期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项目,“十四五”期间预计新增高标准农田19.22万亩,实现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贯彻落实“田长制”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建立资金整合的激励机制,推进资金整合和统筹,多渠道增加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资金和项目管理机制,加强资金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努力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按照建管结合、建管并重的要求,加强工程建后管护工作,确保“良田粮用”。

第二节 实施农田水利大提升行动

做好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改造提升工程,进一步健全机制,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调节和改良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使之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促进农业稳产高产。采取蓄水、引水、调水等措施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为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和发展农业创造良好条件;采取灌溉、排水等措施调节农田水分状况,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改良低产土壤,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计划在五年内新建农村电力提灌站10座,新增动力500千瓦,改造维修农村电力提灌站20座,新增和恢复机电灌溉面积4万亩。加快节水灌溉建设,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节水灌溉技术,新增微喷灌、微滴灌等管道节水灌溉设施5万亩,维修改造灌溉渠系40千米,计划新建蓄水池200口,整治山坪塘100座,确保旱山村旱山社生产生活用水。

第三节 实施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行动

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加强“两区”管护,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持续推进耕地质量监测调查与评价、县域耕地质量等级年度更新评价、农业面源污染(氮磷流失)监测工作,在稳固现有21个监测点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资金建立覆盖全县主要土壤类型、主要耕作制度和质量等级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通过坚持开展耕地质量监测调查与评价,建立县域耕地质量基础数据库,为县域耕地承载能力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供数据支撑。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十条》、《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四川省工作方案》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宣传引导,推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的永续利用,禁止在受污染严重的耕地种植粮食。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等减肥增效集成技术推广,因地制宜实行免耕少耕、深松浅翻、深施肥料、粮豆轮作套作等保护性耕作制度,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平衡土壤养分,实现用地与养地结合。力争至“十四五”期末全县化肥使用量持续零增长、肥料利用率逐年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3%以上、利用畜禽粪污资源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施用量达到300万吨以上、秸秆还田面积230万亩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0.5个百分点以上。

第四节 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提升工程

加快农村道路提升项目建设,健全管理养护长效机制。加快推进S207线卧佛至大足快速通道、S426安岳兴隆至内江永福界段建设工程,加快推进G319成渝直线快速通道建设、G319线安岳毛家与重庆交界至龙台镇段、S207线安岳锣鼓庙至安大桥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设一批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重点向30户以上自然村组延伸。推进毗河供水二期工程建设,启动关刀桥水库、挂石沟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渠系配套完善,完成书房坝水库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实施水利灾害防治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任务。加快骨干电网和农网改造项目建设,构建稳定可靠的输配电网络。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升级,统筹实施500kv、220kv、110kv变电站建设项目,提升农村电网综合电压合格率。推进“安岳气田”内送外输通道建设,确保域内消纳与余量外输通道高效畅通。继续实施“气化安岳”项目,推广太阳能等新能源,推进农村能源结构调整。加快信息网络基础建设,拓展5G应用和融合发展,建设数字安岳,推进“数字三农”大数据平台、“智慧乡村”、“宽带乡村”建设。

第五节 实施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加快学校标准化和装备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力推进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能力建设,持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医疗卫生“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大力补齐基层医疗卫生短板,提升镇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强乡情乡愁宣传,引导吸引大学生、外出务工青年返乡支持乡村建设。到2025年,养老机构床位社会化运营占比超过6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基础设施和教育装备达到国家标准,力争50%的中心卫生院达到国家二级医院标准,每个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

第十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第一节 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成果长效机制

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项优化调整帮扶政策,逐步由集中资源进行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渡,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继续保持兜低救助类政策,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并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给予适度倾斜。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快速响应帮扶机制,搭建防止返贫大数据监测平台,重点加强对易返贫致贫人口的定期检测、动态管理,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和新的贫困。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加大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等后续发展扶持力度。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严格落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制定各领域调整帮扶政策具体实施办法。

第二节 大力推进重点帮扶村全面振兴

启动实施关注村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加快农产品和食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补齐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搭建用工信息平台,培育区域劳务品牌,加大脱贫人口有组织转移输出力度。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实现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加快建设关注村防洪、灌溉等中小型水利工程,推进综合扶贫设施建设,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对关注村优势特色产业信贷和保险支持力度,支持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拓展开发新产品为脱贫村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服务,探索农产品期货期权和农业保险联动。

第三节 加强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

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定期核查和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民政、教育、医疗保障等多部门数据比对共享和联动风险预警、研判、处置机制,实现对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点的早发现和早帮扶。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低保标准制定和动态调整机制。统筹社会救助资源,有针对性开展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健全农村特困人员、残疾儿童救助和丧失劳动能力人口救助帮扶制度,加强农村特困老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对脱贫人口中完全丧失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规定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统筹发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制度综合梯次减负功能,过渡期内逐步调整脱贫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资助政策,逐步提高大病保障水平,夯实医疗救助托底保障。

第四节 完善乡村振兴衔接支撑体系

充分发挥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作用,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议事协调工作制度,创新优化驻村帮扶工作和社会参与机制,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组织机构统筹整合和职能划分。科学制定“十四五”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将脱贫攻坚规划部署中仍需巩固拓展的基础设施、产业培育、美丽乡村打造等项目,有机嵌入“十四五”规划。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合理安排财政投入规模,保留并调整优化原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逐步提高用于产业发展的比例。做好金融服务政策衔接,完善针对脱贫人口的小额信贷政策,保持过渡期间再贷款帮扶政策不变。完善土地支持政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建设用地需求。完善考核办法,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纳入乡村振兴考核。

第五节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全面落实农民增收党政主要负责人责任制,推动农民群众多渠道增收。加大农业农村资金投入,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三农”稳定增长机制,统筹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解决支农项目资金分散不集中等问题。

专栏7 农民增收重点任务

 

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重点发展柠檬、红薯、生态畜牧水产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动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薄弱的村和社区的农业扶持力度,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依托品牌建设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延长农业价值链。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强化乡村就业服务,实施乡村就业促进行动,加强劳务协作,积极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进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等工程建设,鼓励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务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基地建设。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盘活农村闲置资源,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链条上的农民群众分享更大比例增加值。

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继续落实民生保障政策,符合低保、五保、残疾人等政策条件的,保持政策的持续性,确保基本生活有保障。大力开展“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推动育德树人;成立红白喜事理事会,倡导节俭养德,减少人情支出;大力弘扬敬老孝亲传统美德,正面引导子女尽赡养义务和老人据实反映赡养收入。

 

第十一章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第一节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集体所有制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及探索宅基地制度改革,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为目的,以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任务,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以清产核资、成员确认、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权管理和收益分配为主要内容,以发展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为导向,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权和收益权,探索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有偿使用、抵押、担保和继承权能,变集体资产共同共有为按股所有,构建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加快形成有效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的治理体系,发展新型集体经济,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稳定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收益分配红利化、监督管理规范化、流转交易市场化。到“十四五”末,全县基本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第二节 创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培育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充分激活“沉睡”资源,有效聚集分散资金,引导农民抱团发展,着力打造“股份农民”、发展股份经济、增加股权收益、壮大集体经济,建立“集体经济为纽带、市场主体为引领、农民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构建“产业连体、股权连心”的稳固利益机制。逐步实现村村都有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形成较强的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建立起充满活力的集体经济自我发展机制,不断满足农村建设、服务、管理和发展的支出需求。使集体经济成为拉动农民脱贫致富的生力军、带动农民增收的新引擎、激活农村经济的新载体。

第三节 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大力培育现代农户家庭农场。继续推进家庭农场培育工程,贯彻落实好《安岳县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办法》,完善家庭农场数据库,规范家庭农场管理。积极组建“安岳县家庭农场发展联盟”,继续组织创建省级典型示范家庭农场、省级示范场、市级示范场和县级示范场。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社。持续推进农民合作社提升工程,落实《四川省农民合作社省级示范社评定及监测办法》,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示范社。推动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社区合作等形式的农民合作社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自愿组建联合社,着力构建新型基层供销合作社。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开展国、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将一批引领农业高质量发展,联农带农紧密的企业纳入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库,推动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推动龙头企业入园区、建基地、联农户,支持农业企业建立原料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仓储物流设施,推动多元化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投入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研发机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四节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健全社会化服务组织,充分发挥柠檬技术协会的作用,建立县乡两级柠檬技术服务队伍,健全县、乡、村三位一体技术推广服务网络或专业化社会服务网点。着力构建柠檬良种繁育合作社和协会、柠檬植保专业合作社和协会、柠檬标准化种植技术协会、柠檬采收专业合作社、柠檬机械化作业合作社等社会化专业服务新组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技术有偿服务等多种方式,发挥其技术服务作用,推动现代柠檬技术社会化服务。创新社会化服务方式,开展机耕、机播、机收业务,收取费用,进入社会化服务示范区域。推进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协调发展。鼓励各类服务组织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提供社会化的专项综合服务,促进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大力推广农业生产托管。总结推广和探索 “土地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农业共营制”等农业生产托管形式,把发展农业生产托管作为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带动普通农户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服务方式。探索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发挥农技推广机构在农技推广服务中的主导作用,推动服务功能从农业技术服务向农业公共服务拓展,强化公益性职能履行,加强对市场化农技推广主体的指导和服务。探索推进服务规模化。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智能施肥、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机械化耕种作业、统防统治作业、土壤改良工程、烘干贮藏、加工增值服务、建设信息云平台等措施,推进服务规模化,努力实现“两个提升”,即服务手段由机械化服务向产业链科技进步提升,服务方式由农业生产服务向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升。探索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建立“公司+专合社+农户+科研单位”的投入机制、“技术服务协会+企业+农户+基地+乡镇”的技术推广机制、“联合社+合作社+农资经销商+农户”的物资统购统供机制、大户带动周边农户的共赢机制等。

第五节 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机制

继续着力创新金融支农机制,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原则,有效运用金融杠杆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建立健全农业保险机制,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以增加涉农贷款为主线,多管齐下,引导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实施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增量奖励政策。解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实力弱、经营成本高,抵御风险和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问题,研究和探索出台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政策;以发展农业保险为支撑,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促进农业生产。对粮油、生猪、柠檬等主要农作物保险进行保费补贴;以推进涉农金融机构改革为手段,促进体制机制和金融产品创新,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为目标,依托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有力推动农村返乡人员创新创业。全县年涉农贷款余额递增5%-10%。

第六节 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

围绕“优化资源配置”,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和乡镇机构编制等资源。抓紧开展资产清查,分层分类制定盘活方案。分类设置乡镇机构,合理配置人员编制,确保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围绕“提升发展质量”,加快补齐乡村规划、生态环保、耕地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农村集体经济等短板。强化规划引领、试点先行、有序推进,守牢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全面完成镇级片区规划编制,有序推进村级片区规划编制。稳步推进村集体经济整合,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多种形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行动,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注入动力活力。围绕“增强服务能力”,着力优化镇村便民服务、农村公共服务等布局。优化整合便民服务平台,完善村级民事代办制度,畅通线上线下办事渠道,构建起布局合理、运行顺畅的镇村便民服务体系。围绕“提高治理效能”,充分发挥镇村干部队伍、社会治理力量等作用。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村“两委”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突出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打造一支懂治理、能治理、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

第十二章 加快推动农业农村人才振兴

第一节 提升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素质

加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农口部门主要负责同志队伍建设,完善培养、考核、选拔、任用机制,推动实现农村基层干部年轻化、专业化、专家化。加强乡镇、村干部的培训培养力度,拓宽优秀年轻干部来源,优化乡村治理人才队伍。建立青年公职人员到乡村挂职制度、新进公职人员到农村开展定期服务制度。改革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支持农技人员创新创业,允许农技人员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

第二节 创新乡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

继续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文章,打造“永久牌”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继续统筹用好共赢协作、驻村帮扶、定点帮扶、第一书记等人才资源,全面转向投入到乡村振兴。建立健全人才帮扶机制和政策,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加强职业技术学校和涉农学科专业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行动,开展乡土人才示范培训,认定一批带动能力强、有农业生产经验或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家庭能人。加快乡村旅游提升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创新开展乡村旅游规划师、工程师、技术员试点工作,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乡村旅游实用技术人才。加大对乡村手工艺人的扶持力度,以乡村手工业、建筑业和民间文艺为重点,培育一批技艺精湛、扎根农村、热爱乡土的乡村工匠。

第三节 建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依托县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创办安岳农业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为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村“两委”、村民小组培育全科新型职业农民。深入对接“7+3+1”产业发展需求,研究制定县级农业经理人发展规划,探索建立县级农业经理人认定机制,形成省、市、县三级农业经理人体系。支持高素质农民培育培训的农民通过弹性学制参加农业中职学历教育。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全县注册家庭农场主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对象,力争“十四五”期间完成全县注册的家庭农场轮训;积极开展职业农民认定工作,力争高素质农民培育学员认定率达60%以上;积极探索县级农业经理人培训、管理、激励制度,培育县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实用人才。

第四节 大力培育乡村经营管理人才

以村组干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领办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负责人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广泛吸纳在农业领域创业兴业的返乡农民工、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城镇下乡人员等各类有志从事农业的人员加入,遴选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对象,优先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计划。利用农业龙头企业、培训机构等优势资源,广泛吸纳各方面力量参与培训。根据市场实际需求,有针对性设置培训内容,鼓励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智能装备等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灵活便捷、智能高效的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和全程跟踪指导,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第五节 加强农民队伍精神文明建设

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构建“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县乡村三级组织体系,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以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创建为载体,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加强乡村治理诚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个人或家庭社会诚信“红黑榜”。切实发挥农村党支部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带领农民群众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学好致富技能和本领,让农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第十三章 提高农业综合执法水平

第一节 健全农业法规制度体系

细化完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行政执法案例指导、行政执法案卷管理、行政执法投诉举报以及行政执法评价和考核监督等制度。全面落实农业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办法、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制定行政执法工作规程和操作手册。严格执行农业行政执法“六条禁令”,完善农业行政执法内部、层级和外部监督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违法违规干预执法活动或插手具体案件查处责任追究制度,探索建立社会监督员制度、责任追究和尽职免责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第二节 提升农业综合执法能力

建立健全县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集中行使行政处罚以及与行政处罚相关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职能,以农业农村部门的名义统一执法。按照执法力量与执法职能、执法任务相适应的要求合理确定机构编制,并按照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及时划转现有执法人员,保持队伍稳定。制定执法人员培训规划和年度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组织开展执法技能竞赛、“执法标兵”评选、执法大比武活动,提升执法水平。

第三节 建设综合执法统一指挥信息平台

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纳入地方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平台统一管理,建设综合执法统一指挥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全国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共享平台等执法信息系统和数据资源,提高执法信息化水平。

第四节 实施农业安全生产保障工程

始终保持“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要求,健全制度机制,推进行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做好农业行业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加强农业机械、农村沼气工程、渔业等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督执法,开展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推进“平安农机”创建,组织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演练,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提高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安全生产保障能力。

第十四章 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第一节 加强党的领导

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坚持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好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制度优势,坚持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组织讨论决定的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走共同富裕道路。

第二节 强化责任分工

本《规划》由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以及监督指导。县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具体负责全县农业发展的政策、方针、措施落实。各乡镇党委(党工委)、政府(街道办)要根据本《规划》的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拟定并落实具体措施和工作步骤,确保现代农业发展工作稳步推进。

第三节 强化考核评估

加强目标管理和督促检查,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级各部门每年的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定期督促检查和通报,推动工作落实。建立评估机制,对《规划》的阶段性目标开展中期评估、末期评估,对实施较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扬。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分析

第一节 重要环境影响分析

水环境影响分析。现代农业“7+3+1”产业体系和乡村振兴“三环两轴十片”示范建设,必将给特色种植业和生态畜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特色种植业过多施用的化肥和农药,通过雨水冲刷,溶入径流水中,排放进入江河湖库;畜禽养殖场的废水若未经处理或简易处理后就直接排放进入江河湖库,两者均会使水中的有机物、微生物和固体悬浮物的含量增加,改变水体的物理、化学属性和生物群落的组成,并且粪污中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生生物的繁衍大量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变黑发臭,造成水生生物死亡,发生水体“富营养化”。

大气环境影响分析。种植业基地的有害气体主要来源于农作物秸杆露天焚烧及农药的挥发,给周围大气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养殖场的有害气体和臭味主要来源于畜禽舍、堆粪场及粪污的运输和施肥过程中的排放气体,养殖场恶臭除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引起畜禽生产力降低外,还会使养殖场周围生态环境恶化,养殖场扩散的NH将增强大气中氮的沉降,导致周围土壤、作物及森林的潜在酸化和水体的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土壤环境影响分析。特色种植业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和畜禽养殖粪污的资源化利用,可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添加剂饲料的广泛使用,许多畜禽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污中也常常含有较高的铜、锌等重金属元素,这些物质随同粪污一同进入土壤,会引起农田土壤养分和重金属的积累,从而破坏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和游离酶活性。多数重金属易被植物吸收富集并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Pb、Cd、As等重金属能在体内蓄积并与肾脏有很强的亲和性,随着时间推移,其在体内含量会不断升高,从而影响肾、肝脏、骨骼和循环系统功能的正常运转。此外,抗生素常用作饲料添加剂,进入畜禽体内后约60%—90%随粪便等排泄物排出,其作为有机肥长期施入农田,成为农田土壤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社会经济影响分析。“十四五”是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起步期,科学系统地谋划好“十四五”农业发展,有利于特色种植业基地的提质扩面和畜禽养殖业转型升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高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规划提出“坚持优势优先、差异化发展、错位竞争,优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调整,构建现代农业‘7+3+1’产业体系”,必将为我县农业发展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四五”农业发展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会越来越大。种植业方面,化肥、农药、农膜等农用生产资料大量使用及农作物秸杆露天焚烧,畜禽养殖业方面,养殖场的大量粪尿和有害气体向周围环境排放,水产业方面,网箱养鱼和肥水养鱼直接造成水体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已经成为继工业污染之后不可忽略的污染源,由此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日益突出,给其他生物的健康生存构成很大威胁,发展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这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来防治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农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第二节不良环境影响的防范

种植业方面。规划种植基地时,通过严格选择农药品种和严格控制农药施用量,选用绿色化学合成农药或半合成生物农药,减轻农药对土壤的污染;通过推广太阳能杀虫灯、可降解粘虫板等绿色防控措施,减少农药施用量;通过推广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以及主要施用生物有机肥包括秸秆、动物粪便、绿肥等,辅助施用少量氮、磷等化肥,提升施肥效率和减少施肥量,从而减轻化肥使用对地下水、地表土壤的影响;通过科学使用农膜、推广使用降解膜及残膜回收利用,减轻农膜对土壤的影响。通过实施农作物秸杆禁烧行动,因地制宜推广秸秆覆盖还田、机械粉碎还田和秸秆堆沤快速腐熟还田肥料化利用,加强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能源化等产业化利用,从而减轻农作物秸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畜禽养殖业方面。养殖场附近范围有害气体和恶臭排放浓度严格执行GB18596-2001《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中“集约化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臭气浓度无量纲<70)。通过优化畜禽舍布置,提高场内空气流动性,粪便及垫料及时清理,推广发酵床粪污处理技术,种植抗臭能力较强的乔灌木等,确保臭气浓度达标。养殖场废水主要为地面、畜禽舍冲洗水,均属于高浓度有机废水,COD、NH3-N、TN、TP浓度较高,废水进化粪池,经截留、沉淀、消毒、上清液沉淀处理,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的要求后,用于种植基地有机肥使用,不外排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在畜禽养殖场与还田利用的农田之间应建立有效的污水输送网络,通过车载或管道形式将处理后的污水输送至农田,加强管理,严格控制污水输送沿途的弃、撒、跑、冒、滴、漏。养殖场建设项目产生畜禽粪污收集后送至集粪池进行加蓬及水泥硬化处理,防止雨水进入造成溢流和下渗,发酵熟化后用作种植基地有机肥。

水产业方面。巩固网箱养鱼取缔成果,防止反弹,全县范围内禁止网箱养鱼和施肥养鱼,从而减轻水产业发展对江河湖库水环境的影响。规划水产养殖基地建设时,深入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实现“以渔净水”“以渔保水”,在宜渔稻区推广“稻鱼共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稻鳖共作”等生态高效综合种养新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效、粮渔共赢”。示范推广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技术,养殖尾水不外排,有效保护水生态环境。

休闲农业方面。休闲观光农业是“十四五”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主题公园、休闲农庄和农家乐等逐年增加,对大气环境影响来源于生态餐厅、农家乐的厨房油烟,近期主要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及电能。厨房油烟根据餐厅、农家乐规模大小安装诸如静电油烟除尘器等的油烟净化装置处置后达到GB18483-2001《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中相关规定的要求后排放。

相关附件:
Copyright 2016 www.aysc.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 使用帮助 | 关于我们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版权所有:安岳县人民政府 蜀ICP备15031152号-1
川公网安备 51202102000017号 网站标识码:5120210011
主办单位:安岳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联系电话:028-24522740
网站管理维护:安岳县政府电子政务外网管理办公室 联系电话::028-24522151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